Thursday, March 26, 2015

震撼教育

常常有學生說上我的課是震撼教育,其實就是一些累積已久的錯誤觀念,受到扭轉。今天就描述課堂一幕,稍稍分享!

這學期在華神的課程又輪到教福音書。很多人以為福音書好讀,所以上課後常常會震驚,原來福音書沒有原來想像的那麼簡單。

上週的課程談到福音書的解經問題,我用的一個例子是咒詛無花果樹事件(參我編寫的經文合參)。我問同學們,為什麼馬太與馬可記載同一件事,馬太說無花果樹立刻枯乾,馬可卻說第二天早上才枯乾?

第一位很快舉手回答的同學說,他認為這是兩個事件,有一次咒詛是立刻枯乾,另一次咒詛則是第二天枯乾,所以沒有所謂衝突的問題。OK,這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四福音書中這種小差異不少,不能全都用「不同事件」來解釋。例如耶穌復活主日清早,到耶穌墳墓來的婦女,看到了幾個天使?路加說兩個(24:4),馬可說一個(16:5),但我們總不能說耶穌復活兩次吧?

我問同學們還有沒有別種解釋法,可是好些同學無法繼續,不斷打斷我,因為他們很難接受聖經可以有衝突的記載。有同學堅持,應該是馬太的正確,馬可搞錯了吧?又有同學建議,會不會是第一世紀的人,時間觀念比較不精準,馬太的「立刻」與馬可的「第二天」其實講的同樣的事?還有同學乾脆直接大聲嘆息,「我現在腦袋打結了!」

我試著安撫與引導,花了好半天才漸漸引到正題上:福音書的解經工作,不是要重組耶穌生平,而是要按照福音書作者的取材與安排,找到作者要傳達的信息,亦即要在這卷福音書的上下文裡解釋這段經文。我們不是要問,那時無花果樹到底是立刻枯乾、還是隔夜才枯乾?那叫做「重組耶穌生平」。我們要問的是,馬太這樣寫想說什麼?馬可這樣寫想說什麼?

我在《新約解經學》講義裡已經提供了我的解釋:

馬太記載這件事的重點放在信心的功課,把咒詛無花果樹當作一個神蹟,所以咒詛後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馬可記載同一個事件呢,他的理解顯然是放在神學的象徵性——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在神面前的光景 (參耶八13,廿九17,何九10, 16,珥一7,彌七1)。所以在咒詛無花果樹事件之中穿插了潔淨聖殿事件(v.15-19),他讓兩個事件彼此解釋——就像無花果樹不能結果,聖殿也沒能得著它該有的榮耀。

但是還是有同學過不去,一直卡在「到底無花果樹是不是立刻枯乾」,如果是立刻枯乾,馬可就是記載不實!我必須趁機提醒大家,聖經六十六卷書都是在聖靈帶領下寫的,包括馬太寫立刻枯乾、馬可寫隔夜才枯乾喔!

如果從「護教」角度,聖經記載的事當然不會自相衝突,我們可以揣度,無花果樹的確是立刻枯乾,而馬可也沒有否認這點,他只是選擇不從這個角度寫。這不該這麼難以理解呀!我們不都常常看到,歷史上的、乃至今天的新聞事件,不同派系的人來報導與詮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嗎?

我們今天談的是解經,不是護教。解經與護教都是必須的、都是重要的。但是兩者的任務並不一樣。本堂課的一個重要觀念是,解經不是要重組當時發生什麼,而是聖靈藉著某位作者要給我們什麼信息。為什麼?因為上帝按祂無限的智慧,不選擇祂兒子主耶穌親自寫一卷福音書給我們,而是選擇四位作者寫四卷福音書給我們!我們解經只能解上帝選擇留給我們的資料,不能去解不存在的資料,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