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真正的敵人

剛剛譯完《耶穌與神的得勝》第十章,國度的問題。其中一個國度問題佔了本章三分之二的篇幅:出了什麼錯?耶穌重新定位以色列真正的敵人:不是羅馬,而是撒但!(題外話:在聖誕季節翻譯這段,常常老眼昏花,把報章雜誌的Santa也讀成Satan,一笑!)

論到以色列未能活出耶和華子民的呼召,錯解了自己使命,賴特說:

作世界之光的呼召,輕易地變成了自己是光明之子,並以懼怕和仇恨看待黑暗之子。(原書p.446)

這句話對我十分扎心,是不是因為這話用來控訴當今教會,恐怕也是合適的呢?

Friday, December 18, 2009

愛惜光陰

我在華神這學期的一般書信課程已經結束,將近七十位學生的成績也都結算好,交上去了。我的網上希臘文2008-09年初階班,這週也完滿畢業了。這個寒假可以比較專心繼續翻譯《耶穌與神的得勝》了。

我在此書的翻譯上一直感到虧欠的是,翻譯進度始終快不起來。尤其是在學期當中,總是以教學優先,教材準備完了、學生的事處理完了,有「剩餘」時間才翻譯。但是其實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只是被動地坐等「剩餘」的時間,大概是永遠等不到的。我們必須主動地「製造」時間(make time)。

以弗所書5:16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ἐξαγοραζόμενοι τὸν καιρόν, ὅτι αἱ ἡμέραι πονηραί εἰσιν.

「愛惜」原文是「買出來」(ἐξαγοράζω)。不知道英文片語「買時間」(to buy time)是不是源出於此!英文「買時間」的確含有「把截止時間拖延一下,趕快加把勁兒將事情完成」的意思,所以倒也貼切,因為它不但表達出「爭取時間」的含義,還帶有一種末世的緊迫性:時間不多了!

但願我們都懂得神的時間,好好爭取,善加利用。自勉之!

Sunday, November 29, 2009

一切事沒有不知道

約翰壹書3:20「我們的心若責備我們,神比我們的心大,一切事沒有不知道的。」
ὅτι ἐὰν καταγινώσκῃ ἡμῶν ἡ καρδία, ὅτι μείζων ἐστὶν ὁ θεὸς τῆς καρδίας ἡμῶν καὶ γινώσκει πάντα.

這節經文有一個雙關語,不讀原文是看不到的。

「責備」原文是καταγινώσκω,「拆文解字」,是「以所知道的來對抗」(know against)之意,故謂「責備」。許多事別人不知道,但我們心裡面清楚,它知道了就站在對抗我們的一面,良心的責備煎熬著我們。

然而神也是「知道」(γινώσκω),卻沒有κατά,沒有站在另一面對抗我們。啊,何等安慰!神的全知、神的無所不知,是聯結於祂的慈愛與憐憫,而不是不利於我們。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防備異端還是心胸狹窄?

這週的「一般書信」課程,我們處理了諾斯底主義的背景。我感到比較訝異的是,台灣的學生(相對於大陸的學生)似乎對異端沒有太多經驗。我不確定這是否代表異端在台灣沒有(像在大陸)那麼猖獗?我懷疑還有其他因素。

課堂上有同學舉手發問:「天主教是不是異端?」其實我事先已經知道,他們教會的教導是,天主教是異端。當然,我極不樂意讓人誤會我與任何教會唱反調,幸好我前一天剛好拜訪過他們教會,與他們一起崇拜,所以希望他們明白,我不是針對教會,乃是就事論事。我說,我們不可以把整個天主教打成異端!

華人教會說的「基督教」其實是「更正教」(Protestant),真正的「基督教」(Christianity) 包括更正教、天主教、東正教,都是接受耶穌為主,相信祂的寶血救贖的。當然教義上一定有不同見解才會分家,在教會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教會犯了許多錯誤,可是不可以把整個教派打成異端啊!

我猜想,告訴自己會眾「XX是異端」,主要用意不是要教導會眾教義(我看到教會的講台大部份只教導生活實踐,不太教導基要教義的),而是要會眾不要去加入他們。所以台灣的學生不太有與異端接觸的機會,因為牧者都把自己的羊保護得緊。這似乎無可厚非,但是我想這有很多後遺症。真的異端當然要避開,但是如果那不是異端,只是別的傳統時,這樣教導是在建立門戶派系吧!

Sunday, November 8, 2009

天國是「努力進入」還是「遭受猛烈攻擊」?

上週希臘文班上有同學問到馬太11:12,因為它牽涉的頗為複雜,我們課堂上沒有足夠時間,所以我說以後有機會再討論。也許我就先藉網誌做初步答覆吧。

馬太11:12 ἀπὸ δὲ τῶν ἡμερῶν Ἰωάννου τοῦ βαπτιστοῦ ἕως ἄρτι 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 βιάζεται καὶ βιασταὶ ἁρπάζουσιν αὐτήν.

  • 和合本:「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得著了。」
  • 現中:「從施洗者約翰開始傳道到今天,天國遭受到猛烈的攻擊強暴的人企圖奪取它。」(另外註腳說:「天國遭受到猛烈的攻擊」或譯「天國一直猛進著」)

同一節經文,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同的翻譯呢?

這句經文已有許多討論,其中主要牽涉到兩個動詞的解釋:(1) βιάζεται(與其名詞βιασταὶ),(2) ἁρπάζουσιν。通常討論的焦點集中在,這句話的前後兩半應該從正面還是負面來理解。為了方便讀者,本文中第一個動詞(與其名詞)用紅色,第二個用藍色標示。

第一個動詞 βιάζεται (原型βιάζω),基本的意思是「用力」,所以若是從正面理解,就是「努力」,若是從負面理解,則是「施加暴力」。這字在新約只出現過兩次,就是太11:12及其平行經文路16:16。新約希英大辭典 BDAG 指出,在希臘文學中,這字多半用在攻擊或強制等負面的意思。

太11:12 βιάζεται 是現在式,可能是關身、也可能是被動。若是把它當關身,前半句可以譯作「天國正有力地前進」(如現中註腳的翻譯)。若是把它當被動,從正面理解是「天國是被人努力進入的」(如和合本) 或「天國正在被有力地擴展」,從負面理解則是「天國正遭受暴力攻擊」(如現中)。

第二個動詞 ἁρπάζουσιν (原型ἁρπάζω) 意思是「用力抓住」,從正面理解是「得著了」(如和合本),從負面理解則是「奪取」(如現中)。它在新約出現14次,多半是負面的意思;比較正面的幾次,除了太11:12之外,都是講到被提到天上去(徒8:39;林後12:2, 4;帖前4:17;啓12:5)。

因此這節經文的解經就有至少以下的排列組合:

1. 前後兩半都從正面理解:

a. βιάζεται 當關身理解: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熱烈大能地展開熱烈大力地反應的人得著了。」(黃子嘉的看法)

b. βιάζεται 當被動理解: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得著了。」(和合本)

2. 前後兩半都從負面理解: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遭受到猛烈的攻擊強暴的人企圖奪取它。」 (現中)

3. 前後兩半,一個從正面理解,一個從負面理解。確實有少數學者採取這樣的看法,不過詳細的我們就不討論了。


所以,天國是要努力進入,天國正在有力地前進,還是天國正在遭受猛烈攻擊?每個翻譯都是合乎文法的。但是哪個更貼切、更合乎馬太福音的上下文呢?

Sunday, October 25, 2009

信心與行為並行

雅各書2:22「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纔得成全。」
βλέπεις ὅτι ἡ πίστις συνήργει τοῖς ἔργοις αὐτοῦ καὶ ἐκ τῶν ἔργων ἡ πίστις ἐτελειώθη.

中文和合本翻譯成「並行」的這個字 συνεργέω,在聖經別處通常直譯成「同工」。例如主升天之後,門徒到處宣揚福音時,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證實他們所傳的道 (可16:20)。保羅論到傳道人,也是用這個字,「我們與神同工的」(林後6:1),「我勸你們順服⋯一切同工同勞的人」(林前16:16)。

有趣的是,我們很熟悉的經文,羅馬書8:28「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互相效力」的希臘文也是這個字(συνεργέω)。

讓我們試試把雅各書2:22讀成「可見信心與行為同工」,或「可見信心與行為互相效力」,整個意思和語氣是不是更加鮮明起來了?

雅各並不只是要說「信心應當產生行為,否則信心是死的」。他乃是在說「信心幫助產生行為,行為幫助生發信心」,信心與行為乃是「同工」,乃是「互相效力」。誠然哉!阿們!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記憶有方

同學們很訝異,才上課三次,我怎麼七十位同學都已經認得出來了,因為他們上課舉手或私下找我,我把他們名字喊出來,大家就嘖嘖稱奇,以為老師記性特佳。

其實這是我的新招。上學期,我的電腦死了,買了新的MacBook,配有電腦眼硬體軟體,我靈機一動,要求下課休息時間,每個同學上來拍一張「大頭照」──同學排隊拍照時開玩笑說像是在過海關。有了照片與名字對照,再點名一兩次,七十個名字與臉孔,並沒有額外費功夫去記,就很自然記下來了。還沒有發現這招以前,三十個人以上的班級,通常要半個學期左右,才能全部記得。

所以不是記性特佳,而是記憶有方。用了對的方法,許多東西就事半功倍。

以此小小見證與我的學生們分享, 特別是正在憂愁有那麼多單字與變化要背的希臘文學生!我在希臘文學習祕訣裡,也已經分享不少招數。更歡迎大家把自己學習與記憶的方法,不吝分享喔!

Monday, October 12, 2009

苦難

今天,紅襪隊到最後半局被反勝為敗,被淘汰了;愛國者隊也是先盛後衰,在最後一節被追平,然後在延長賽輸了。身為球迷,震驚、懊惱、心痛、憂愁⋯⋯我的阿Q精神發作,解釋曰,今晚課程要討論彼得前書的苦難觀,上帝讓我先進入苦難情緒!

苦難是一個艱深的神學課題,但是這從來沒有嚇阻人不敢討論,相反地,無論是課堂上的討論或作業上的分享,「老」基督徒或初信的,人人都有體驗、都有意見,故事慘痛得令人落淚的有之,大放厥詞的有之⋯⋯一個小小的班級,也反應了人生的萬花筒!

我對同學們的討論與分享,欣賞之餘,覺得有兩方面普遍地有待加強。第一是訴諸經驗,而不訴諸聖經的傾向。例如我問同學們是否同意「成功神學」(prosperity theology) 的教導,亦即基督徒都該成功昌盛,免於一切貧窮、疾病、痛苦及不幸嗎?起來分享的幾位都表示不同意,可是基本上根據的都是:因為我認識「不成功」的基督徒啊!他們可以舉出一籮筐這種例子,某某人以為信主後可以娶到好老婆,某某人以為可以找到好工作⋯⋯當我要求他們試試用聖經根據來回答時,舉手的學生就突然少了。

第二是以自我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實際上,不要說是關心神的旨意如何,也很少想到他人,想的都是自己。討論到苦難,同學們舉的例子絕大部份都是臨到自己身上的苦難,幾乎沒有人談到他人的苦難或受造的苦難,更不用說神的苦難。即使在經過教導講解之後,一問到同學們對「受苦有益」的看法,大家分享的還是一味地「苦難如何鍛鍊自己」的角度。至於我們如何經歷苦難來幫助別人,使神國向前邁進,似乎仍然不在大家的思考範圍裡。

希望這學期教完時,同學們在這兩方面都有大大的突破。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教師節快樂!

今天是孔子誕辰暨教師節,這是我第一次以老師身分過教師節,可是,今天也是我這學期在華神的第一堂課。看來台灣這裡慶祝教師節的方式,不是給老師放假,而是叫老師去上課

這學期我教的是「一般書信」。記得以前我自己當神學生時,教授開玩笑說過,這是新約中「冷門」的部份,因為通常神學院聘請教授,新約、舊約、神學等每個部門只有固定的名額,假設新約部份有三個名額,他們會要一個符類福音專家,一個保羅書信專家,一個約翰著作專家。所以神學生在接受學術訓練時,就被迫專攻這幾個主要的新約研究範疇,以免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

的確,我自己在備課過程,就覺得和上學期教保羅書信非常不同。保羅書信佔了新約篇幅四分之一,而且保羅神學博大精深,新的學術研究不斷出爐,所以上學期教材很多,常常傷腦筋的是要刪掉多少。「一般書信」只佔了新約十分之一不到的篇幅(如下圖),加上學術上的「冷門」,所以教材真的少了很多。



這一班的學生不少,除了教室現場有三、四十人之外,外縣市地區用視訊上課的還有三十人左右。因為我告訴他們,上課積極參與的都可以加分,所以問題討論的時候,不但現場同學踴躍發言,外地同學也用電話或email進來分享,由同工代為讀出來,熱鬧非凡!

我問同學們的問題之一是,你對「一般書信」中哪段經文特別有感想?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最喜愛或最扎心的金句,幾乎欲罷不能。大家對一些著名的經文熟悉,也有感動,都是好現象。不過可能比較欠缺的是,對每句經文的上下文、大段落的理解,所以難免有斷章取義的誤解,也就是說,你覺得感動的東西,聖經作者卻不是那個意思。我想,這是我們這學期課程可以幫助同學們的一個地方。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第一位女使徒

杜克大學的新約教授古岱克(Mark Goodacre),最近開創「新約播客」(NT Pod),就是以簡短的podcast方式來討論新約議題,上週五又首次舉辦線上老師時間(office hour),都是以新興的流行媒體,讓新約學術研究成果的分享更為平民化,實在非常值得讚揚!

我知道我的學生當中,除了北美的學生之外,無論是台灣、大陸或歐洲的學生,基本上都不習慣聽英文。所以我想在此不只分享消息與網址,也稍微分享他的內容以及我的回應。這當然也是因為古岱克教授所分享的,非常讓我感到興趣。

例如最近兩集「新約播客」探討的是,誰是第一位女使徒?我想,在很多保守的基督徒圈子裡,第一個反應可能是,使徒都是男的,哪裡有女使徒?

古岱克首先在第12集討論羅馬書16:7裡的猶尼亞。第一,猶尼亞是男是女呢?第二,猶尼亞是使徒嗎?

羅馬書16:7「又問我親屬與我一同坐監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裡。」
ἀσπάσασθε Ἀνδρόνικον καὶ Ἰουνίαν τοὺς συγγενεῖς μου καὶ συναιχμαλώτους μου, οἵτινές εἰσιν ἐπίσημοι ἐν τοῖς ἀποστόλοις, οἳ καὶ πρὸ ἐμοῦ γέγοναν ἐν Χριστῷ.

對於第一個問題,古岱克指出,猶尼亞的原文是Ἰουνία(不是Ἰουνιᾶς),這明顯是女性的名字,在新約時期的資料裡可以找到許多例子。

至於第二個問題,如果按照我們中文和合本聖經的翻譯,猶尼亞「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那麼她當然是使徒了。但是有些人爭論,原文ἐπίσημοι ἐν τοῖς ἀποστόλοις意思是「被使徒們尊為有名望」,而不是「在使徒中有名望」,所以猶尼亞不是使徒,而是使徒們尊敬的人。古岱克指出,這個解讀雖有可能,可能性卻很小,因為第一,屈梭多模等古人都是讀作「在使徒中有名望」,第二,保羅很強調自己是使徒,那麼他說「被(那些)使徒尊為有名望」,而不說「被我們所有使徒尊為有名望」,是非常奇怪的。

所以古岱克結論,猶尼亞是一位女使徒,不過他不認為她是第一位女使徒。那麼誰是第一位呢?他接著在第13集論證說,那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我必須承認,這個論點真的非常有趣,因為馬利亞的確符合許多使徒的條件:她和彼得等使徒一樣親密跟隨主,並親自見過復活的主,實際上,她是第一個見到復活之主的,然後她蒙主差遣,將主復活的消息告訴其他使徒。

不過古岱克並沒有完全說服我,主要因為新約沒有任何地方說馬利亞是使徒,初代教會傳統也沒有這樣看她。福音書結束之後,她就不再出現,使徒行傳沒有她,使徒的書信也沒提過她。而且,復活節主日清晨見到復活之主的婦女,不是只有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什麼她是第一位女使徒呢?

Friday, September 18, 2009

活著就是基督

昨晚的初階希臘文班線上討論時間,有同學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說要讓我想一想再回答。凡是能讓我想一想的問題,都是我所謂的好問題!我熱愛教學,這是原因之一,因為教學相長不是口號,而是事實。不過這是題外話了,我現在把自己經過一些思考整理的答覆分享出來。

這位同學的問題是,為什麼 τὸ ζῆν Χριστὸς 這句話,主詞是不定詞 τὸ ζῆν,而不是專有名詞 Χριστὸς,因為我們以前教過,專有名詞有優先次序來當主詞。換句話說,為什麼這句話是「活著就是基督」,而不是「基督就是去活著」?好問題!這句話的上下文如下:

腓立比書1:21「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Ἐμοὶ γὰρ τὸ ζῆν Χριστὸς καὶ τὸ ἀποθανεῖν κέρδος.

我想最簡單直接的答案是,「基督」嚴格而言不是專有名詞,至少不是特指第一世紀的那位拿撒勒人耶穌。「基督」基本的意思是神所膏立的「受膏者」。例如舊約利未記中說到「受膏的祭司」,七十士譯本都寫成 ὁ ἱερεὺς ὁ χριστὸς (4:5,16; 6:15)。當然,在新約裡,「基督」指的是主耶穌,所以你要說那是專有名詞,也不能說不可以,但是那是祂的頭銜,而不是祂的名字。比如現在的美國總統是歐巴馬,如果你今天在美國講「總統」(大寫並加冠詞)如何如何,一般人會懂得你指的是歐巴馬,但是那是他的頭銜,而不是名字。

所以最直接的理解是,在腓1:21裡,「基督」不是主詞,而是述詞,因此翻譯是「活著就是基督」,而不是「基督就是去活著」。「基督」沒有冠詞,所以不是講那個人,而是講一種性質;保羅不是要說,我活著就是那位拿撒勒人耶穌,或我活著就是神所膏立的彌賽亞,保羅乃是說,我活著就是基督的那種生命。

但是如果我們進深一步問,腓1:21裡的「基督」絕對不能當主詞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加爾文就是把這節的「基督」當主詞!他認為「基督」是這節上下兩半合起來整句的主詞,而「益處」是整句的述詞。這樣的話,「活著」和「死了」兩個不定詞是指稱性受格(accusative of reference),意為「在活著方面」和「在死了方面」。按照加爾文的解釋,保羅在這裡說的是:無論我活著或死了,基督都是益處。很有意思!

所以如果問:「基督」可不可以是這句的主詞?答案是:不是不可以,只是比較不可能,因為第一,「基督」沒有冠詞,第二,在字序的安排上,「活著」和「死了」兩個不定詞應該更緊密連接,那樣解讀才會比較自然。

無論如何,我很喜悅學生們提出好問題,因為這一方面顯示他們學得很好(提不出問題通常不是因為學得很好,而是因為進入不了狀況),一方面也給我思考與整理的機會,老師學生一起進步,不亦樂乎!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堅固律法?

羅馬書3:31「這樣,我們因信廢了律法麼?斷乎不是,更是堅固律法。」
νόμον οὖν καταργοῦμεν διὰ τῆς πίστεως; μὴ γένοιτο· ἀλλὰ νόμον ἱστάνομεν.

我們網上希臘文讀經班用了整整四週才讀完羅馬書3:21-31這段論因信稱義的重要經文。其實這段文字的希臘文本身並不困難,讀得不快的主要原因是,有許多神學問題需要討論。雖然我們是讀經,不是解經,但是如果光是很流暢的讀了原文,自以為理解保羅說的,卻只是把自己的傳統讀進去,那就可惜了。我們讀經班並不堅持哪種神學立場,但是我們堅持不做不加思索的接受,而是勇於思考與發問!

果然讀到三章31節,同學們銳利地提出了很好的問題和討論。如果這段裡的律法指的是摩西律法,特別是作為標識猶太人的記號,保羅對猶太人的異議並不是他們想靠好行為稱義,而是他們不想更換屬神的記號(詳見福音與律法的關係),那麼為什麼保羅這裡卻又說不要廢棄,反要堅固這個記號?難道31節的律法突然不再指的是記號,而是道德行為嗎?亦即,保羅在這裡是要講,我們要信耶穌,但也不要忘記律法中的行公義、好憐憫等等嗎?

我不認為保羅的思路會跳躍得這樣突兀,前面的律法指的是屬神記號,最後一節突然變成是指道德行為。但是如果指的還是記號,保羅說要堅固律法這個舊的記號,是什麼意思呢?難道他要基督徒再去行割禮、守安息日、食物律例、節期這些事嗎?那他豈非自相矛盾呢?

當然不是。我認為保羅要強調的是,不錯,今天的記號是信耶穌,可是大家不要誤會神設立的舊記號是祂做壞了,所以現在不算了,重新來過。正如我在《福音與律法的關係》中指出的,記號之所以能夠更換,是因為耶穌已經把律法全部成全了。我們今天不用律法、而用信主的記號,不是因為律法不好,需要作廢,而是因為律法的一切都已經在耶穌基督裡了。保羅是要肯定律法──律法並沒有作廢,而是成全了。他要說的是:猶太人哪,你們珍惜律法,很好,那麼你們就來信耶穌,因為你們珍惜的一切都已經在祂裡面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老中學習希臘文的瓶頸

我最初寫的希臘文講義都是英文的,因為我自己是用英文學習,學生也是可以講英文的,加上當時還不流行萬國碼(Unicode),網頁用中文碼就無法顯示希臘文字體,所以一直是英文講義。

二○○五年第一次回台教學,才發現英文講義行不通。學生明顯地對英文講義有抗拒感。還不是讀不讀得懂的問題,而是他們不想讀、拒絕讀。加上萬國碼這時也很通行了,亦即同張網頁上可以有中文、希臘文、或任何文字,所以我開始把自己的英文講義翻譯成中文。但是漸漸就發現,翻譯還是不夠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改寫的。

因為我注意到華語學生學習希臘文的幾個瓶頸。第一課的字母的發音對很多老中就是個瓶頸。我估計一半以上的老中,第一課就被卡住了,等於「出師未捷身先死」,十分可惜。我想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講義是從英文來的,雖然表面上寫成中文,但是骨子裡是英文的出發點。如果學生對英文的發音已經掌握不了,我們再用英文舉例,他當然是一頭霧水了。因此,我嘗試在希臘文字母的講義裡加上一欄中文的發音,希望是有所助益,而不是不倫不類。

接下來的瓶頸,或說困難之處,包括介繫詞和關係代名詞。對講英文的學生,這裡的挑戰主要在於要背熟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單字和詞形變化,但是對於沒有英文底子的學生,這裡造成的困惑不是我們容易想像得到的。例如我後來才發現的,為數不少的學生並沒有概念,介繫詞片語是一個單元,介繫詞是不能獨立的。

你還注意到其他在希臘文學習上,對老美不成問題、對老中卻有困難的東西嗎?請分享!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認識賴特講座


  • 時間:八月21日週五2:00-4:00PM

  • 地點:台北校園出版社辦公室

  • 目的:認識賴特,澄清誤解或疑慮,為出版做預備

  • 參加者:校園編輯同工

  • 大綱:(詳見認識賴特講義)

    1. 前言

      • 引發這次講座的緣起
        我很驚訝JVG會被視為不該出版的書,我想很多是出於誤解

      • 這個講座目的不是要

        1. 一般性地討論神學議題
          我另有課程與講義討論保羅新觀與歷史的耶穌等等

        2. 討論或辯護賴特的神學主張
          我研究的是新約,不是賴特的思想

    2. 簡介賴特

    3. 對賴特的肯定

    4. 對賴特的攻訐

    5. 個人感言

      • 我如何認識賴特

      • 我從賴特最大的受益

  • 結語:出版乎?

    • COQG是極其重要的一套神學著作

    • 出版神學著作的使命與異象

  • 問答(Q&A)


Friday, August 14, 2009

再談賴特的爭議

上次提到為了要不要出版賴特論基督宗教起源的鉅著,校園承受了不小的壓力。我和我的編輯在唏噓之餘,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在網誌上發表我對此事的初步看法,希望能借用輿論,施加反壓力,果然該文貼出後,得到不少支持出版的回響。第二,我的編輯建議我去為他們的編輯同工上課,讓大家可以比較認識賴特,也是為了後續出書做預備。我很樂意地答應了,不過談不上課,因為我不想以賴特專家自居,應該比較是座談會性質,讓大家藉由一些簡介和Q&A,澄清一些誤解或疑慮。時間已經訂在下週五。

在準備過程中,自然種種思緒翻湧如潮。說老實話,我相當驚訝《耶穌與神的得勝》會被視為是有爭議性而不該出版的書。如果是探討保羅神學的書,我還比較不會驚訝,因為仍有少數(我認為是少數)福音派學者拒絕用保羅新觀解讀因信稱義,因此與賴特針鋒相對。但是關於耶穌的部份,賴特算是極其「護教」的了,據我所知,沒有福音派學者在這方面攻擊賴特,所以何來爭議之有?(除非是極其偏激的基要派,那就不提也罷。)

當然,我的立場不是全然中性的,因為沒有人的立場是全然中性的。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背景,先入為主地看待事物。我自己第一次認識賴特,是在神學院讀書的時候。神學生尊敬、甚至崇拜自己的教授是滿「正常」的。所以當我們的教授是用幾乎是崇拜的口氣說到賴特時(當時賴特正好在哈佛大學客座,所以常有見面交流的機會),我對賴特的第一印象如何,自然可想可知。之後,不管是學校的學習或後來的教學,都需要自己對賴特更進一步的研讀,認識越多,佩服也越深。我猜這和台灣基督徒的情形正好180度相反。他們對賴特的第一印象很可能就是某人負面的評論,印象不好,對他的東西當然就不會想深入認識(如果神學院也不教,出版界也不出版,一般教會或平信徒反正也無從認識起),自己沒有認識,當然只好跟著人云亦云地批評賴特,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我不是要說我們不可以批評賴特,而是我看到很多的批評是出於誤解,而很多的誤解是出在彼此採取的框架(framework)根本不同。很多人是用律法或道德的框架來看耶穌的所作所為,賴特是用猶太末世論的框架。(我希望有機會再用另外一貼具體舉例說明此點)

其實,爭議本身並不可怕,甚至是進步的必要條件。我現在正翻譯到《耶穌與神的得勝》第九章,象徵與爭議,我們再次被提醒,耶穌自己就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當時一般猶太人如何看待安息日、食物的潔淨、對家人的責任、聖殿的地位,耶穌通通與他們唱反調,以致他們認為耶穌侵犯摩西律法,最後非得將祂置之於死地不可。但是同樣是猶太人,使徒們就去思考明白這些爭議之癥結所在,繼往開來,開啓了兩千年的教會大業。

以上大概都是我會在下週五座談中提到的,信手拈來,算是給自己的備忘錄吧。各位網誌讀者,您還有什麼建議嗎?請不吝留言指教。

Monday, August 10, 2009

翻譯與註釋

算算我第一次在網路上「嶄露頭角」,至今恰好十個年頭了。最開始是基於「行政」上的理由,因為我的班級較大,學生很多,每個禮拜都有學生:「老師,我缺上次的講義⋯⋯我沒拿到上上禮拜的講義⋯⋯還有沒有x月x日的講義?」焦頭爛額,煩不勝煩,所以決定把講義都放在網上,學生缺哪份講義,自己上網下載,不用再來找我要。發展到現在成為全面的網路教學事工,實在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在網路上「行走江湖」,自然就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問題與建議也收到不少。有些怪異得離譜,除了傻眼,還是傻眼。有些則讓我思考良久。不久前,一位在台宣教的「老外」來信,除了例行的客套「非常佩服你的網站」云云,他問我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翻譯聖經。曾經有人邀請我加入他們的聖經翻譯計畫,不過後來他們人手夠了,就沒再找我。至於我自己呢,那時回答得很快:沒這個興趣,也沒這個負擔。但是我想我應該把自己立場解釋清楚。

我非常看重聖經,所以不想翻譯聖經,絕對不是因為我認為聖經不值得翻譯。我的角度是:因為聖經文字上的意思,很多不是光靠翻譯就完全出來的。我教希臘文越久,這個信念越強烈。在希臘文課程裡,開始的東西簡單,所以作業或考試要求學生翻譯即可。但是漸漸東西複雜以後,我對學生的要求是,你翻譯完以後,如果意思還沒有完全出來,請你再加上註解給我。

讓我舉一個例子。今天早上的希臘文讀經班,我們讀到腓利門書18節,保羅對腓利門說:「他若虧負你或欠你甚麼,都歸在我的賬上。」我們在讀經班裡是大家輪流讀的,讀這節的同學很正確地翻譯出來了。但是我追問,有沒有需要註釋的呢?有的,因為這是希臘文的第一類條件句。希臘文有好幾類條件句,每一類表達的意思不一樣,但是中文翻譯都是一樣的。

條件句中譯表達的意思
第一類他若虧負你或欠你我知道他虧負你、欠你
第二類他若虧負你或欠你我知道他其實沒有虧負你、欠你
第三類他若虧負你或欠你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虧負你、欠你


這位同學反問,那麼我們不要把這節翻譯成「他若虧負你或欠你」,而是直接譯成「我知道他虧負你、欠你」好嗎?我的回答是,這種問題的答案大概見仁見智,因為這反映兩種翻譯哲學,直譯好還是意譯好?但是在我們的希臘文班裡,我們不需要在直譯和意譯之間抉擇,因為我們是翻譯之外再加上註釋的。換句話說,我不認為所有的意思都只靠翻譯,那樣的翻譯讀起來可能不像翻譯,而像註釋。我認為要把意思表達清楚,翻譯只能做到某個程度,剩下的要靠註釋。

Thursday, July 23, 2009

不是從血生的

現在正是安排下學期課程的時候,我除了將在台北有一門「普通書信」之外,又受邀回大陸的神學院教授新約希臘文。大概是他們對我去年教學的印象不錯,所以向華神要我去支援吧☺

說到希臘文,最近讀到一貼,我覺得挺有意思。約翰福音1:13,論到那些被神賜權柄做祂兒女的人,原文很簡單,任何讀過一些初階希臘文的學生都會的:

οἳ οὐκ ἐξ αἱμάτων οὐδὲ ἐκ θελήματος σαρκὸς οὐδὲ ἐκ θελήματος ἀνδρὸς ἀλλ᾿ ἐκ θεοῦ ἐγεννήθησαν.

中文和合本譯為:「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基本上,這樣的翻譯是把三個介繫詞片語──從血氣、從情慾、從人意──當成同樣的意思,都是對比人與神:不是出於人、而是神做的。但是,這三個片語沒有各自不同的強調嗎?

「從血氣」原文是「從血」(ἐξ αἱμάτων),指的是胎兒的生長來自母親的血,或臍帶血。「從人意」的「人」不是講人類,而是男人或丈夫(ἀνδρὸς)。所以三個片語分別強調:

ἐξ αἱμάτων來自母腹
ἐκ θελήματος σαρκὸς出自肉體意願
ἐκ θελήματος ἀνδρὸς出自丈夫意願


Friday, July 17, 2009

出版乎?不出版乎?

我的編輯來信提及,賴特論基督宗教起源的鉅著,其中三冊是校園原本已經決定要出版的,也都在翻譯中,但是一直有反對的聲音。最近又有人再次力勸他們停止出版這一系列,也提供了一堆反對賴特的書評,主要的理由是賴特雖然是傑出的福音派學者,但這一系列作品有太多具爭議性的解經論述,對華人教會來說也不是最需要的作品,加上能夠掌握賴特論述的人恐怕不多,因此強烈建議取消此一出版計畫。校園現在承受不小的壓力⋯

我會開始翻譯《耶穌與神的得勝》一書,起因於三年前在華神教耶穌生平課程時,因為此書沒有中譯本,無法指定為教科書或參考書,我便向校園出版社毛遂自薦要翻譯此書,不是我以為自己極其勝任(其實我常常掙扎中文的表達),實在是覺得這麼重要的神學著作沒有中譯、不能指定為閱讀教材太遺憾了。

對於賴特所引起的神學爭議,我很清楚。我自己教學的原則是,對於神學問題,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要學生複述我的想法。我不擔心學生與我見解不同,只要他能清楚論證為何自己如此立場;我唯一在意的是,學生不會思考,只會振振有詞「因為某某(大牌)說的」。所以對於神學爭議,我們不應該避免,反而應該鼓勵學生明白雙方立場,然後可以自行思考與判斷。例如我自己是採取保羅新觀的,上學期教保羅書信時,我很清楚告訴學生(至少我希望我很清楚):「我鼓勵你試試用新觀重讀加拉太書,但是你並不需要同意我。考試時的分數,不是取決於你是否採取新觀,而是你的論點能否說服我;換句話說,你可以堅持舊觀,但是請你把我指出的舊觀的漏洞,說服我那不是漏洞。」如果神學院不訓練思考能力,那麼基督徒要從哪裡受訓練?

我很感激神,我自己就讀的神學院給我很好的思考訓練與楷模。Gordon-Conwell神學院堅持思想開放,聘請老師與招考學生都不限制立場。我們的教授中,有的極端反對女人講道,也有自己就是被按立的女牧師,你不可能找到更兩極化的立場了。我在那裡唸書時,一件大家至今津津樂道的事,就是三位教授舉行辯論賽,新約教授Beale是無千派,舊約教授Kaiser是前千派,系統神學教授Davis是後千派,三位公開辯論千禧年,精彩絕倫。保羅思想、婦女問題、千禧年派⋯⋯都是基督教圈子中的神學爭議,我不但學習如何思考這些問題,也見證到基督徒如何在神學爭議中彼此尊重、共同服事。

對於有反對的聲浪,我不意外。華人教會歷史還短、尚未臻於成熟,對於神學爭議,寧可採取閉關自守而不是開放的態度,甚至不惜以封殺來實行思想控制,某種程度是可以理解的。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思想的發展更需要長遠時間,我常自勉,我今天給學生的教導,可能不會在他們身上看見立即果效,而是在他們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才會開花結果。這是何等寂寞的事?可是凡事總要有個開始,如果我們從事神學教育的人也是短視的、也只講求實用,那麼後代的希望在哪裡?

也許我對台灣的情形不熟悉,畢竟我是在美國住了快卅年、最近才剛搬回來的。不過也因此,我翻譯此書時想到的服事對象,是五十年、一百年之後全球的華人基督徒,而不是台灣教會現在的需要。我不知道校園出版社認為自己服事的對象是誰,不過我還記得三年前打聽有沒有誰買下賴特這份神學鉅著的中譯版權,那時我並不看好,心想這可是「賠錢生意」,會買這種書來讀的人恐怕屈指可數,心裡盤算著可能要去說服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神學院出版社,所以當我發現校園早已買下版權,真是又驚喜、又佩服。這樣有遠見的出版社,必會排除萬難,貫徹自己的使命吧!

Monday, July 6, 2009

地中海文化營

應邀參加一個今天開始、為期一週、給小學生的「地中海文化營」,我負責其中希臘文教導的部份。

我教希臘文雖有多年經驗,但是教一大群孩子還是第一遭。孩子們的天真,不按常理的創意和聯想力,常常令人莞爾。例如老師問,知不知道地中海在哪裡,一位小朋友把手舉得老高,答曰:「地中間的海」。又例如讓小朋友分組,每組要給自己起一個隊名,必須用與地中海文化有關係的東西當隊名。結果,有一組居然命名為「光頭隊」(我猜邏輯是:地中海→禿頭→光頭?)

既然小朋友是這樣的,我是秀才遇到兵,所有的「高言大智」都派不上用場啦!

但是,教小孩子有一點令人特別開心的:他們不知「怕」是何物,老師教什麼,他們就學什麼。成人學習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會「怕」,怕難、怕笨、怕沒時間、怕出醜、怕這個、怕那個,結果什麼都學不了。今天是營會第一天,要先給小朋友建立秩序,所以先教了幾個「通關密語」,例如如果聽見老師說ἀκούω就要仔細聽,聽見ἀπολύω才可以下課等等。連字母都還沒教,小朋友就把這幾個希臘單字學得滾瓜爛熟;我在想,我還不敢保證我的成人學生這些單字都全記得哩。當然,可想而知,小朋友最喜歡的字是ἀπολύω

正式開始教字母了,我唸一個,他們唸一個,一口氣把廿四個字母唸完。有些我以為會比較困難的,小朋友卻似乎毫無問題,發音準得不得了──我的意思是,完全掌握老師的發音。例如字母ε 是 EP-si-lon,又長又有雙子音,比較難唸,他們卻都唸得很好,舌頭完全不打結。又例如 ξ 是 xsi,要有 k 又要有 s 的音,不是挺好唸的,可是他們也都唸得輕鬆自如。難怪大家公認,小孩子學語言最容易,又快又好,又不帶腔兒;大人學外文,學得又吃力,開口出來又怪腔怪調,老說不標準!唉!

為了提高小朋友的興趣,我也穿插圖文並茂的小典故。例如☧這個記號,是χ與ρ兩個字母重疊在一起,χ與ρ是 Χριστός(基督)的頭兩個字母,所以這個記號代表基督,不是「P寫錯了,打一個叉」(原先某個小朋友的建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 相信上帝應許他能以寡擊眾,奪得天下,就給他的軍隊盾牌都鑲刻上這記號:



Wednesday, June 24, 2009

期末感言

保羅書信課程結束了。回想起來,這學期的前半和後半彷彿判若兩個世界。有位學生在回應表上如此說:

也許剛開始同學們不習慣老師的教法而有所不高興,但長久下來老師跟同學相互配合,感覺愈來愈融洽,感謝老師在本課程的詳盡介紹與耐心教導

從學生們的期中考和期末考表現,也可以看出學習上很大的轉變。如下圖,藍色是期中考,紅色是期末考。期中考時,不但有些同學不想考,而且考得很不理想,我額外加分之後,才有一半學生達到八十分。期末考就完全不同,彷彿都頑石開竅了,絕大部份同學在八十分以上,而且一半以上的同學超過九十分!


讀到同學們在給我的卡片上和回應表上說的話,都一再地說獲益良多,希望以後還能再上我的課,心中的喜樂真是難以言喻!因為這學期,我是和學生們一起掙扎、一起煎熬過來的,感謝主!

Saturday, June 13, 2009

書信目的

我教新約書信的時候,常常讓學生做的一個作業是,寫出這卷書信的著書目的(purpose)。書信是應時的文件,所以明白著書目的是解經上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少學生會做錯了,他們沒有把著書目的指出來,而是把那卷書信的內容大綱(outline)給我。我糾正過幾次:「目的和大綱是不一樣的」,可是一改作業,看到學生依然屢犯同樣毛病。大概我還是沒有讓學生真正明白!那麼,讓我不厭其煩,再解釋一次吧!

例如,保羅為什麼會寫羅馬書?他乃是要為自己將到西班牙宣教的計劃舖路,懇請羅馬教會給予禱告與經濟上的支持,但是因為暫時還不能去,所以先寫信給羅馬教會 (羅1:10-15, 15:22-29),可能他也預感前有捆鎖,所以有意留下對福音較完整的論述。這叫做著書目的。

如果作業題目問的是著書目的,結果你回答的是大綱:第1-3章保羅討論罪的問題,第3-5章討論稱義,第6-8章討論成聖⋯云云,這樣回答叫做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把大綱和目的混為一談,有什麼要緊嗎?也許有的時候問題不大,例如哥林多前書,著書目的是督責與回答,內容大綱也是分成這兩大部份,所以如果你不會區分大綱和目的,倒也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大多時候這樣混淆是會產生問題的,羅馬書是一個例子,如果你以為大綱就是目的,那麼你就會誤解,以為保羅寫羅馬書目的就是要討論罪、稱義、成聖⋯,他是為了要討論這些教義才提筆寫信,這樣就是把保羅書信當系統神學來讀,完全忽略了書信的應時性!

再舉一個例子。這個星期保羅書信課程討論的是教牧書信。保羅為什麼要寫提摩太前書?因為當時以弗所教會中,有些人不明白真理,卻想要做教法師教導人,以致產生擾亂教會的異端。保羅雖然很想趕到以弗所去,但恐怕有所耽擱,所以先寫信給提摩太,指導他如何應付異端及其他教會事務。如果你把大綱和目的混為一談,那麼你會誤解,以為保羅寫書目的是要討論如何設立長老執事。其實,目的是要在異端橫行時「保守所託付的」真道(提前1:18,6:20),如何設立教會領袖是達成這目的的辦法,而不是目的本身。保羅關心的焦點是真道的承傳,而不是教會的組織章程。在這裡把大綱和目的混為一談,就是把辦法(means)和目的(end)混淆了。

也許解釋得有些婆婆媽媽,但是苦口婆心希望的是,同學們開始懂得注意區分大綱和目不同喔!

Sunday, May 24, 2009

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西1:24「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有同學在課堂休息時間問我這節聖經,難道主耶穌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贖有什麼缺欠,需要保羅去補滿嗎?我當時回答得倉促,所以想在此再回答得完整一點。

「補滿」原文是ἀνταναπληρόω,這是一個雙重複合字(double compound),除了「滿」(πληρόω)「上去」(ἀνα)或「滿起來」的基本意思之外,字首的ἀντι還帶有「輪到」的含意。

主耶穌的救贖大功是完全的,但是這福音還在繼續傳揚開去,傳揚的代價包括多人要勞苦、犧牲、殉道。並不是基督在肉身受苦了,基督徒就不必受苦,其實,現在正是輪到保羅受苦,輪到教會受苦,輪到你我受苦,好讓神國度的計畫得以完成!

明明是教會在地上的患難還沒有滿足,為什麼保羅說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τὰ ὑστερήματα τῶν θλίψεων τοῦ Χριστοῦ),而不說補滿「教會患難的缺欠」呢?我想保羅在說,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受苦,就是基督受苦。

Thursday, May 21, 2009

受捆鎖的福音使者

這個星期要教「監獄書信」,對保羅坐監待審時的心態,重新有一番體會。

第一,保羅在苦難中滿有喜樂,他也要求讀者與他一同喜樂。

  • 弗3:13「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 西1:24「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

  • 腓2:17-18「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你們也要⋯與我一同喜樂。」

第二,保羅不太在乎自己會死或活。事實上,他已學會無論在何景況下都能知足,他不在乎豐富或缺乏等等(腓4:11-12)。他唯一掛念的是神國的擴展。

  • 腓1:23-24「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

  • 腓1:18「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

有人傳福音的動機是嫉妒、爭強好勝、野心結黨,保羅說「這有何妨呢」。我們也要學習說「這有何妨呢」。這不是妥協,而是需要更多的信靠。我們服事的動機也有不純正的時候,如果神能用我,為甚麼祂不能用另一個不配的器皿呢?

Thursday, April 23, 2009

志在學習,不在乎學分?

最近因為期中考到了,我碰到一個問題。

似乎有些學生不願意參加考試。他們向我解釋說,當初報名時本來就是把這當做主日學(言下之意:只想聽課,不想做作業或考試),反正也不在乎有沒有學分云云。

這是延伸制課程才有的問題。校本部的學生因為是正科神學生,需要學分畢業,一般沒有這種問題。延伸制課程多半是平信徒,目的主要是自修,說好聽是「志在學習,不在乎學分」,其實往往變成任性、不必向任何人負責的藉口。

我不由得想起三年前的一位學生。快期中考前,她打電話給我說不能參加期中考,以後也不能來上課了,因為她懷孕,胎兒不穩,醫生命令她臥床,不許隨便走動。我也勸她健康重要,反而是她很堅持要考試,所以我把考卷寄到她家,讓她先生監考。她不是為了學分,因為她後半學期不能上課,已經注定拿不到學分。她也不是自以為分數會高人一等,可以有什麼炫耀的,因為實際上她考得普普通通。那麼她的理由是什麼?我還記得這位年輕的姊妹在電話上輕柔的聲音:「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向神、向自己負責的態度。」

好簡單的一句,但是神國的眾天使天軍都為之動容吧!

Saturday, April 11, 2009

不在律法以下

加拉太書五章16-18節講到信徒與「老我」的爭戰,得勝之道在於隨從聖靈。

5:16「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 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5:18「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

16節和18節是應當是平行的,所以乍讀之下會很奇怪,為什麼18節不是「你們若被聖靈引導, 就不在肉體以下」,而是突然提起律法呢?

這是因為在保羅的 時代二元觀(Two-Age)架構裡,律法與肉體屬於舊紀元,基督與聖靈屬於新紀元:

舊紀元新紀元
律法
肉體
基督
聖靈


今天基督徒「不在律法以下」,意思不是我們可以無法無天。五章16節和18節是平行的,都是要指出,我們現在已進入新紀元 ,律法與肉體都已不屬乎我們現在的實體(reality)了。

Monday, March 23, 2009

聖經的版權屬於誰?

我常常介紹給學生的一個非常好用的希臘原文聖經網站,zhubert.com,前兩天突然關門了,原因是德國聖經公會(German Bible Society)拒絕讓人免費提供他們所鑑定編輯的新約經文。

這實在是個不幸的消息,因為固然還有其他希臘原文聖經網站(參希臘文網上資源),但是我認為 Zach Hubert 的網站做得最好。

聖經有版權嗎?我們講的不是聖經譯本──誰翻譯的,誰當然有版權啊──我們講的是原文聖經。聖經是上帝的話,版權不是上帝的嗎?誰敢聲稱版權所有,因此不准別人免費閱讀,要付錢才能讀到呢?主耶穌曾責備:「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2:16);使徒保羅也警告人,不可「把上帝的信息當商品叫賣」(林後2:17,現中)。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德國聖經公會的學者們花費心力鑑定抄本和編輯,智慧財產應當受到尊重,聖經的教導也是「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提前5:18),所以他們也沒有錯啊。

你認為呢?

Sunday, March 22, 2009

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

這學期教保羅書信,我最擔心的部份是如何引介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會擔心總是因為以前有些「不幸」的經驗吧。

第一次教加拉太書時,沒有特別引介保羅新觀,而是直接用新觀解經,結果有一位學生打電話上門,與我「爭吵」足足一小時以上,我費盡唇舌,始終不能讓她接受猶太教是講信心、而不是行為的宗教。這還算是個好的經驗,因為我非常悅納這麼認真的學生!

其他經驗更傷痛,有不求甚解、沒搞懂爭議所在就把新觀標為異端的(只差沒指責我也是異端),有派班長來向我討饒、要我「體諒」同學程度的(言下之意:不要教我們這麼難的東西嘛)⋯⋯的確,思維的轉移(paradigm shift)——要從五百年傳統固守的解讀裡跳脫出來——本來就是相當困難的,但是難而掙扎是一回事,根本拒絕學習、抵抗學習又是一回事,唉!

不過這次很妙,課堂上例行的熱烈的澄清問答之中,居然有個問題是:「如何把新觀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可否請老師舉一個例子?」

呃?你是說,等一下回去燒飯做菜時,新觀可以怎樣就派上用場?

著實讓我愣了一愣!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妙!

Friday, February 27, 2009

效法人?

這學期教保羅書信,這週把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從頭到尾用原文讀了一次。短短的篇幅中,μιμέομαι / μιμητής(效法)和 τύπος(榜樣)三番四次地出現,顯得特別突出。帖撒羅尼迦教會在三方面的效法,得到保羅的稱讚:

  1. 他們效法保羅(與他的同工)(帖前1:6;帖後3:7, 9)

  2. 他們一個外邦教會效法了猶太教會,與他們一同受苦 (帖前2:14)

  3. 他們自己也作其他外邦教會效法的榜樣 (帖前1:7)

教會圈子裡常聽到的話是:「不要學我,我是軟弱的!」或「要看主,不要看人,看人會跌倒的。」我們流行的是 WWJD(耶穌會怎麼做),高舉的是《效法基督》。我仔細回想,生平認識幾個說「請學我」的基督徒。我想不出半個。

最近美國職棒明星球員使用禁藥的醜聞暴露,引起喧然大波。許多人擔心孩子們崇拜明星球員,會效法他們的行徑;明星球員說:「我只打球,我沒有叫孩子們學我啊!」明星運動員有沒有義務做孩子們的榜樣,留給專家辯論。我只知道,基督徒這「行」與運動員不同,我們沒有選擇,聖經命令我們做別人的榜樣。共勉之!

Sunday, February 8, 2009

國際七十士譯本日

今天(二月八日)是「國際七十士譯本日」(International Septuagint Day)。這是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eptuagint and Cognate Studies (IOSCS) 所訂的日子,為了向全球推廣七十士譯本的研究。

何謂《七十士譯本》?舊約聖經主要是以希伯來文寫成,在主前第三世記(五經於 280 BC 畢),由 72 位亞歷山大的猶太學者譯成希臘文,後人誤把 72 位稱為 70 位,即稱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拉丁文 Septuaginta = 七十),而羅馬數目字 LXX 就成為其簡稱。

你知道為什麼有的時候,當新約顯然是引述舊約,所引述的卻與舊約聖經有出入嗎?這是因為新約作者常常直接引述七十士譯本(約有三百次之多),而不是引述希伯來文聖經。

例如希伯來書11:21乃是引述創世記47:31──

來11:21雅各因著信、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扶著杖頭敬拜神。
創47:31雅各說、你要向我起誓、約瑟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上敬拜神。

創世記47:31的七十士譯本說雅各是倚著「杖」頭敬拜神,而希伯來文聖經說雅各是倚著「床」頭敬拜神;可見希伯來書作者乃是直接引述七十士譯本,而非希伯來文聖經。

但是為什麼希伯來文原文是「床」,七十士譯本卻譯成「杖」呢?原來七十士譯本用的希伯來文抄本只有子音,沒有母音,讀經者必須自己根據上下文決定是什麼字。創世記這裡的希伯來文是מטה,這可能是

מַטֶּה杖 (staff)
מִטָּה床 (bed)


Tuesday, February 3, 2009

網上希臘文讀經班成立

神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離開神學院後,希臘文(與希伯來文)也就漸漸忘光了。站講台、作神話語的執事時,無法直接從原文聖經領受,變成只能人云亦云、道聽途說。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學過原文,學的時候可能還是學得很好的,問題是保持不住,更遑論進步了!

所有的希臘文老師都會提醒學生,課程學完後要繼續希臘文讀經,可惜很多神學生,一方面沒有足夠的紀律持續讀經,一方面讀經時遇到問題無人指引,所以也只好不了了之放棄了。我們開設網上希臘文讀經班,就是為了提供一條出路,讓有心用原文讀經的同學,可以有老師指點,並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互相激勵。

希臘文讀經班具體宗旨如下:

  1. 藉著每週讀經,讓學過的希臘文能以持守不忘 (retention)

  2. 藉著每週的讀經討論,讓希臘文功力持續進步 (improvement)

  3. 因著閱讀原文能力的進步,對主的話語有新鮮、活潑、與日俱增的理解與領受 (understanding)

    這樣的理解領受,使我們能更認識主、享受主、追隨主,靈命與服事都深化成熟 (maturity)

其他詳情,包括具體章程和進度表,請見網上希臘文讀經班

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再思「橄欖山談話」(下)

上一貼說到,賴特主張,馬可福音13章的1-4節與5-37節,不是兩個不同單元(亦即,1-4節講的是公元70年聖殿被毀,而5節之後是世界末日與主再來)。那麼,那些說到日月黑暗、星辰墜落的經文怎麼解釋呢?

馬可13:24-26「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

其實,耶穌的用語乃是遵循先知書傳統,例如:

以賽亞13:10-11,19「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我必因邪惡、刑罰世界、因罪孽、刑罰惡人.使驕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強暴人的狂傲。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必像神所傾覆的所多瑪蛾摩拉一樣。」

以西結32:2,7-8「人子阿、你要為埃及王法老作哀歌、說……我將你撲滅的時候、要把天遮蔽、使眾星昏暗、以密雲遮掩太陽、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亮光都在你以上變為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那麼,這就是「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13:24) 的意思。意思是:「巴比倫將傾倒,或神要審判埃及──而這將是震動世界的事件!」

再一次,這不是指時空宇宙的崩潰或終結。這只不過是猶太人慣用的圖畫,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並指出那事件何等「巨大」或「震驚世界」。耶路撒冷被毀的日子,將被看作彷彿宇宙災難的日子。

但是,馬可13:26難道不是指主再來嗎?

馬可13: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
καὶ τότε ὄψονται τὸν υἱὸν τοῦ ἀνθρώπου ἐρχόμενον ἐν νεφέλαις μετὰ δυνάμεως πολλῆς καὶ δόξης.

其實,「降臨」原文是 ἐρχόμενον,可以表示「來」或「去」。「人子」的典故是但以理書第七章。但以理書故事講的是伸冤與得榮,第一世紀也是這樣重述。我們大可以把馬可13:26譯成「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去到天上。」耶路撒冷傾倒時,人子就得著伸冤。

所以,我們應當如何解讀橄欖山談話的整段經文呢?耶穌要指出,當耶路撒冷被毀,耶穌的子民及時死裡逃生時,那就是耶和華要作王,祂的真子民要得釋放,真正地從流亡歸回,新世界秩序的開始。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再思「橄欖山談話」(上)

在一般基督教圈子裡,馬可福音13章及其平行經文,亦即所謂的「橄欖山談話」,普遍地被解讀為,耶穌是在談論時空宇宙的世界末日,與衪自己的駕雲「第二次降臨」。

剛譯完《耶穌與神的得勝》(JVG)第八章。賴特極力反駁這種見解。他在《新約與神的子民》(NTPG)中對此已有論證,但是以下思考是整理自JVG第八章。

馬太24:3「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世界的末了、有甚麼豫兆呢?」

「降臨」原文 παρουσία (parousia),意思是「在場」,相對於 ἀπουσία,「不在場」;因此 parousia 表達的是,某位原本不在場的人「來到」了,特別用在表示「皇室或官員」的來到。畢竟,門徒們預期的不是時空宇宙的終結,而是耶穌將以得蒙伸冤、合法的王的身分「來到」耶路撒冷。

「世界的末了」原文是「世代的終了」(συντέλεία τοῦ αἰῶνος),這並不是時空宇宙的終結,而是邪惡的現今世代 (העולם הזה) 的終結,並(仍屬今生的)下一世代 (העולם הבא) 的展開──換句話說,以色列的哀哭與流亡時期終結,她得自由、蒙伸冤時期開始。

馬可13:14-16「你們看見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不當站的地方(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房上的、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去拿家裡的東西.在田裡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路加21:20-21「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城裡的、應當出來.在鄉下的、不要進城。」

「行毀壞可憎」指的是羅馬人將褻瀆聖所。從耶穌的角度而言,正式的聖殿祭祀遭到嚴重的妥協,唯一的解決辦法只有讓它被毀。路加明指,這裡講的是耶路撒冷的傾倒。耶穌主張的是真正忠於盟約的高超地位;當聖殿與祭祀已經如此腐敗,還要加以保衛乃是對耶和華不忠。效忠的辦法是逃走。這種逃走不表示懦弱,而是表示承受願意以一個團體重組,好得蒙伸冤自己才是真子民。

有趣的是,這與馬加比的故事緊密連結。安提阿古褻瀆聖所之後,猶大馬加比的父親馬他提亞,將祭壇拆毀,走遍全城高聲呼喊:「凡熱心律法、擁護盟約的人,跟我來!」

馬加比壹書2:28「然後,他和他的兒子們逃到山裡去,把他們所有的家產都留在城裡。」
καὶ ἔφυγεν αὐτὸς καὶ οἱ υἱοὶ αὐτοῦ εἰς τὰ ὄρη καὶ ἐγκατέλιπον ὅσα εἶχον ἐν τῇ πόλει.

賴特指出,如果橄欖山談話講的真的是宇宙的末日(而不是公元70年耶路撒冷淪陷的事件),那麼耶穌要祂門徒立即逃走的忠告,就沒有什麼幫助了。

路加17:26-32「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那時候的人又喫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洪水就來、把他們全都滅了。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喫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裡、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裡.也不要回家。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

挪亞的日子與羅德的日子,都是極大審判降在不聽神警告之人的時代。他們的時代完全尋常,沒有任何災難逼近的特殊跡象;人們照常喫喝,照常嫁娶。但是當耶和華開始審判行動時,時間是很緊迫的。只有那些及時逃出的──挪亞藉著方舟,羅德和他女兒逃跑──才得救了。羅德的妻子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耶穌不要祂的門徒留下來,否則他們會被神的審判襲捲。

但是,我們可能要問,那些說到日月黑暗、星辰墜落的經文,難道不是指世界末日嗎?賴特如何解釋呢,且待下一貼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