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史懷哲(見前一貼),他不僅是位神學家──他的《探索歷史的耶穌》對新約研究有很深的影響,而且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原本是醫生,博學又有修養,卻拋棄一切,遠赴非洲獻身宣教,1952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你知道嗎,他還是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家呢!在以下的YouTube影片中,你可以聽到他所演奏的巴哈。
史懷哲名言:「好榜樣不是影響別人的主要因素,乃是唯一的因素。」
Thursday, May 22, 2008
史懷哲演奏巴哈
末世 vs 倫理 ?
繼續翻譯《耶穌與神的得勝》第七章。福音書中耶穌的很多教導常常被歸為「道德」或「倫理」教導。賴特指出,這樣做的危險是,我們很容易把祂的教導從歷史背景中抽離,變成無時間性的教導。改革宗或路德宗傳統的學者尤其感到掙扎──耶穌的道德教導與保羅的「因信稱義」(不靠行為稱義),要如何調和?
答案是,我們需要更從歷史角度解讀末世論。這裡的「末世」不是指世界末了,而是指以色列的拯救與更新──因此也是全世界的拯救與更新。這裡的「倫理」指的是,對那些進入這種更新狀態的人,這是神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讓這兩者任何一個超越它該有的意思,它們之間就會產生張力;你將這兩者限定在歷史之中,它們就和諧並存,或更確切地說,兩者彼此需要。
末世與倫理並非對立的。當國度降臨時,耶和華的旨意將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註: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末世與倫理會對立呢?所以我想我應該補充一些新約研究的來龍去脈。早期的自由派強調耶穌的倫理教導(至於耶穌的神蹟、受難、復活、再來都不重要,社會福音即由此發展出來)。廿世紀初,史懷哲等則提倡耶穌信息的核心是末世論(因為我們必須從衪的猶太背景來理解衪的教導)。但是他們把「末日」按照字面理解成時空宇宙的終結(而非解讀成比喻性的語言)。如果「天國近了」意思是世界馬上要終結,那麼祂就不可能教導任何詳細的「倫理」。因此史懷哲主張像登山寶訓這樣的教導是「過渡倫理」,只適用於那個短暫的非常時期。這就是所謂的末世與倫理對立。
Saturday, May 17, 2008
Friday, May 9, 2008
閱讀古希臘文抄本
以下取自十三世紀小草體抄本 (Minuscules) 編號 GA 676 (見原抄本圖片)
圖中所示是 Παυλος δουλος ιυ χυ (羅馬書1:1)
Final sigma ς 像英文 c,所以頭兩個字是 Παυλος δουλος。
接下來 ιυ χυ 是什麼呢?這是用簡寫表達 Ιησου 和 Χριστου。簡寫是用兩個字母表達原來的字,英文很多,例如我住麻州,Massachusetts 簡寫是 MA。怎麼知道是簡寫呢?他們通常會在上面加一槓表示。
簡寫在大楷體 (Uncials) 中也是一樣,以下是第四世紀西乃抄本 (Sinaiticus) (見原抄本圖片)
圖中希臘文是
ΠΑΥΛΟϲΔΟΥΛΟϲΙΥ
ΧΥΚΛΗΤΟϲΑΠΟϲΤΟ
亦即 Παυλος δουλος ιυ χυ κλητος αποστο-
意即「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
Saturday, May 3, 2008
耶穌與罪人同席
剛譯完《耶穌與神的得勝》第七章的第三節,標題「歡迎:罪人與赦免」。
耶穌歡迎「稅吏與罪人」與自己同桌共席,是福音書中非常突出的一件事。福音書也記載,祂這樣做觸怒了一些人。可是,為什麼呢?猶太教不喜歡罪人歸正或不讓罪人得赦嗎?
賴特再次提醒我們,這要從末世論,而不是從個人角度理解。這些「罪人」並不只是恩典與憐憫的接受者,彷彿恩典與憐憫是猶太教拒絕給他們的。如果他們只想在既存的系統中尋找個人的「赦免」,他們是有路可走的──他們有猶太教的獻祭系統與潔淨禮儀。
問題根本不在於罪人──不是道德或神學上他們是否悔改,若是悔改,是什麼意義的悔改等等。問題在於耶穌的作為暗示國度本身被重新定義,那才是絆腳石。以前的定義是對聖殿和律法的堅持或效忠,耶穌卻將這改為對祂自己的效忠。
從流亡歸回、盟約更新、罪人得赦,都是末世的事,換句話說,都是關乎神國降臨。但是耶穌要給人赦免的這個最後的末世福氣是在官方結構(獻祭禮儀)之外的,憑的是祂自己的權柄。這才是祂真正觸怒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