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到為了要不要出版賴特論基督宗教起源的鉅著,校園承受了不小的壓力。我和我的編輯在唏噓之餘,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在網誌上發表我對此事的初步看法,希望能借用輿論,施加反壓力,果然該文貼出後,得到不少支持出版的回響。第二,我的編輯建議我去為他們的編輯同工上課,讓大家可以比較認識賴特,也是為了後續出書做預備。我很樂意地答應了,不過談不上課,因為我不想以賴特專家自居,應該比較是座談會性質,讓大家藉由一些簡介和Q&A,澄清一些誤解或疑慮。時間已經訂在下週五。
在準備過程中,自然種種思緒翻湧如潮。說老實話,我相當驚訝《耶穌與神的得勝》會被視為是有爭議性而不該出版的書。如果是探討保羅神學的書,我還比較不會驚訝,因為仍有少數(我認為是少數)福音派學者拒絕用保羅新觀解讀因信稱義,因此與賴特針鋒相對。但是關於耶穌的部份,賴特算是極其「護教」的了,據我所知,沒有福音派學者在這方面攻擊賴特,所以何來爭議之有?(除非是極其偏激的基要派,那就不提也罷。)
當然,我的立場不是全然中性的,因為沒有人的立場是全然中性的。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背景,先入為主地看待事物。我自己第一次認識賴特,是在神學院讀書的時候。神學生尊敬、甚至崇拜自己的教授是滿「正常」的。所以當我們的教授是用幾乎是崇拜的口氣說到賴特時(當時賴特正好在哈佛大學客座,所以常有見面交流的機會),我對賴特的第一印象如何,自然可想可知。之後,不管是學校的學習或後來的教學,都需要自己對賴特更進一步的研讀,認識越多,佩服也越深。我猜這和台灣基督徒的情形正好180度相反。他們對賴特的第一印象很可能就是某人負面的評論,印象不好,對他的東西當然就不會想深入認識(如果神學院也不教,出版界也不出版,一般教會或平信徒反正也無從認識起),自己沒有認識,當然只好跟著人云亦云地批評賴特,不斷惡性循環下去。
我不是要說我們不可以批評賴特,而是我看到很多的批評是出於誤解,而很多的誤解是出在彼此採取的框架(framework)根本不同。很多人是用律法或道德的框架來看耶穌的所作所為,賴特是用猶太末世論的框架。(我希望有機會再用另外一貼具體舉例說明此點)
其實,爭議本身並不可怕,甚至是進步的必要條件。我現在正翻譯到《耶穌與神的得勝》第九章,象徵與爭議,我們再次被提醒,耶穌自己就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當時一般猶太人如何看待安息日、食物的潔淨、對家人的責任、聖殿的地位,耶穌通通與他們唱反調,以致他們認為耶穌侵犯摩西律法,最後非得將祂置之於死地不可。但是同樣是猶太人,使徒們就去思考明白這些爭議之癥結所在,繼往開來,開啓了兩千年的教會大業。
以上大概都是我會在下週五座談中提到的,信手拈來,算是給自己的備忘錄吧。各位網誌讀者,您還有什麼建議嗎?請不吝留言指教。
Friday, August 14, 2009
再談賴特的爭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邱老師,謝謝你願意為COQG作中譯。 我想,若連原作者也不能被免的(誤解),你們就更不用說了。網友 Alastair曾過 Why is Wright Misrepresented and Misunderstood by so many of his Reformed Critics? 一文,值得一看。我也曾有一點觀察,這在這裡。
Edmund 平安!非常謝謝你分享的文章。我很同意你的觀察。賴特不是只有在華語世界被誤解得厲害,在英語世界已經如此了。也許差別只是,在英語世界還有不少「重量級」人物為他分解,並且大多數學者,包括反對者,也能相當中肯地看待他的貢獻,而華語世界幾乎是呈現一面倒的現象⋯⋯
我猜John Piper華人教會界大概有些讀者群,他的The Future of Justification會否有些影響呢?
愛丁堡的四十不惑:平安!
我想應該不是。第一,Piper這本書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把賴特視為洪水猛獸的現象,遠比這早就開始的。第二,Piper這本書好像還沒有中譯版,推想應該表示在華人教會界並沒有很大影響。
Post a Comment